依据《国有年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分析两例拆迁案例,急求急求!!!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与房屋征收拆迁法律培训(2011年3月25日深圳)中国房地产培训网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人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的合法权益,国务院根据《物权法》和《全国人大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两部法律法规,制订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1年1月19日发布实施。新《条例》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适用范围、征收程序和征收补偿做出了新的规定,对法律纠纷的防范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也做了清晰的规定。

为深入研究探讨、正确理解适用《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及最高院近年来颁施的系列司法解释,探讨与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等有关的房地产行政诉讼案件的前沿热点问题,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建设、国土资源与房管部门加强对房屋征收、拆迁与补偿实施工作的指导,帮助房屋征收、拆迁实施、评估部门及其委托的单位做好实施工作,加强法律纠纷防范和处理,中国房地产培训网特邀行业专家举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与房屋征收拆迁法律问题”培训班。

【组织机构】中国房地产培训网

【时间地点】2011年3月25日—26日 深圳市(详见报到通知)

2011年4月16日—17日 上海市(详见报到通知)

注:会后,将安排考察,学员自行选择。

【培训费用】18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自理,免费代订。

【咨询电话】010-68011791,62202006王老师,李老师

下载报名表

【参加对象】

各级政府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的官员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各地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法律顾问;各房地产评估机构、鉴定机构从事拆迁评估、鉴定专业人员、建筑房地产专业律师;各法律院系从事民商法、行政法学教研的老师及其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他有关人员。

【培训内容】

专题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理解与适用

1、当前国有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和房屋拆迁管理存在的问题;

2、《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制定的背景、过程和重大意义;

3、《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适用范围和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基本原则;

4、《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理解与适用:公共利益界定;征收与征用的关系;拆迁许可;征收程序与征收论证;公告及注意事项;方案和协议的制定及注意事项;拆迁补偿与查封抵押的关系;拆迁中的强制执行;危旧房改造房屋征收与补偿规定及操作;争端的解决机制与法律适用;拆迁活动的监督管理与违法拆迁的法律责任;

5、违章建筑认定、处理与拆迁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与补偿法律适用;

6、非因公共利益需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具体实施方案编制与拆迁补偿协议注意事项

7、按市场价值补偿的定义、补偿标准如何确定以及制定补偿方案时对补偿标准方面的注意事项

8、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专题二:房屋征收拆迁相关的法律问题及案例分析

(一)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若干问题

1、地方政府随意更改规划的法律后果

2、信赖保护

3、规划许可中对相邻权的保护

4、双效行为及当事人的救济

5、城市规划中的规划用地性质

6、规划验收的内容和要求

7、依法变更规划与提高容积率

8、村庄规划与城乡统筹

9、危旧城区改建扩建翻建的处理

10、听证会并听取利害人意见

11、确保质量安全条件下,最小成本的翻建

12、不能以处罚代替许可

(二)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问题——结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1、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判断确认

2、拆迁许可与征收决定

3、拆迁行政案件合法性审查

4、城市房屋拆迁的强制执行

5、拆迁中土地的权利问题及其补偿

6、不动产征收中的行政救济

7、补偿安置裁决与补偿决定

8、关于土地协助执行

9、拆迁中土地补偿问题

10、无证房屋拆迁补偿

11、拆迁中赔偿与补偿、管辖交叉

12、立法趋势比较

(三)集体土地征收与城中村拆迁相关法律问题

1、两种方案

2、土地征用补偿的民主程序

3、补偿的权利及其受偿主体

4、城中村拆迁的法律适用

5、征收主体、强制拆迁的主体

6、附属设施的界定

7、遵循利益衡量与动机正当原则

8、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原则

9、补偿款分配的民主程序、分配纠纷机制

10、村民自治与守法及社会保障

11、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包括调解和裁决

12、出嫁女入赘婿的撤销权

【拟邀请专家】(届时邀请以下有关专家教授授课,并采用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王达,原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拆迁司法解释起草人,拆迁专家

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拆迁专家

同时,还邀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参与《条例》起草人,国务院法制办参与《条例》起草人,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参与《条例》起草人等。

【延期阅读】

2011年房地产培训计划安排(含房地产投融资、营销策划、景观设计、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物业管理、财税筹划等)

下载此文档 

大城市城乡规划成功案例

1 广州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的城市定位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正式将“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的现代化大都市”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城市定位,这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突出出来。

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经两千多年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不但没有削弱这个地位,而且提升了这个地位。这是符合规律的。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走过的路子看,经济增长重点地区往往会培育出高能级的城市群,期间处于中心地位的大都市极化效应不是衰减的而是递增的。大伦敦、大纽约、大洛杉矶、大多伦多等都是这样。前些年关于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种种猜疑,现在已经基本被广州发展的事实澄清了。 市第九次党代会根据省委确定的广州中心城市定位,提出要建设好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做强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自主创新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这应该成为新的总体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点,又是区域发展协调杠杆的支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谁也离不开谁。总体规划首先要想到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要有宽广的视野,跳出广州看广州,加强广州城市发展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全省城市化进程以至与整个华南地区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广州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更好地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功能作用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2 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要体现在它的原则性上,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划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城市和城市人如果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只求工业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绝对是坏事,只讲保护生态、不善发展工业未必是好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工业化路子,才是真本事。善于适应发展要求利用好可开发空间是一种作为,懂得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是更大的作为。总之,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定要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二是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广州有城有乡,规划上不能搞二元结构,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上一轮总体规划覆盖了城区部分,这次要求城乡整体规划有必要将从化和增城也规划进来,尽管这两个市仍属于县级市范畴,农字头的面积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和人口比重都还比较大,但它们不仅拥有广州未来发展的空间,更拥有广州宝贵的生态屏障。从化、增城纳人总体规划更能体现“总体”要求和长远眼光,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组团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在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形成,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照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不要“摊大饼”。组团发展才能节约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留出生态隔离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上。四是节约用地。一定要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不仅是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看土地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土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珍稀资源。土地闸门把不严,不懂得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甚至放纵无序、无度开发,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过错,要警钟长鸣。规划的权威性和控制力,要突出体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刚性约束上。

五是适度规模。十年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间,规划既要看当前,更要顾长远,切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破坏城市发展的渐进性和永续性。在这方面,适度规模是个考验。规划中一定要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调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城镇规模和产业集聚规模,绝不做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的蠢事。总之,要把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增强规划的原则性,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防止产生新的“城市病”。这些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真正使“两个适宜”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城市形态,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具有长远眼光、切合广州实际的,这几年的实施有很好的成效。市第九次党代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调”,主要指的是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建成区的空间优化,意在增强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内涵意义。上轮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也是高度重视老城区改造提升的,这次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把外延拓展和内涵优化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这一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广州将来的城镇体系可形成四个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第一个层次,是城市中心区;第二个层次是城市副中心,承上启下,既可以辅助中心城区功能,又可在小区域范围内起中心作用,像番禺的市桥、花都的新华、增城的荔城以至从化的街口等;①第三个层次是卫星城,在有条件的中心镇中选择,像增城的新塘可以建成广州东部新兴工业卫星城;第四个层次是小城镇,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组团式、集约化、分层次发展。

做好城镇体系规划,首先要搞准市域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控制规模,在四个层次城镇体系中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口梯度配置。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城镇资源,像副中心所选择的四个老县城,历史最短的有300多年(市桥),最长的有900多年(荔城),基础设施也较完备,建设起来比另起炉灶要节约得多。三是提出严格的空间管制原则,中心城区不要摊得太大,人口增量多往其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他三个层次的城镇配置,其他三个层次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长期培育、逐步完善。

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新的总体规划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发展目标,主要应体现在这里。

要从保护做起。总体规划必须以强有力的空间管制,切实保护好广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

要深化市域生态结构分析,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包括城市绿心、森林、农田、水源、水系、水域、果区、绿地、湿地等等,并且要真正落实到图纸上,以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要注重生态建设。围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使城镇组团间形成具有明显生态调节效应的绿色隔离。

要凸显特色。以规划作引导,充分发挥广州自然生态优势,进一步完善独具广州特色、融山、水、城、田、海于一体的生态格局。

要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好城市森林景观体系、园林绿地景观体系、洁净水系景观体系、现代农业景观体系和生态旅游基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总之,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这次规划的重中之重,科学论证,精心谋划,使之成为总体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大亮点。

5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信息化、枢纽型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陆、海、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总体规划必须科学引导和有力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现代化、系统化、信息化建设。

要强化枢纽。着力提升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总枢纽的集散功能,进一步打通这些重大枢纽的对外连接放射通道。

要依托主枢纽,进一步深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为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服务。道路交通规划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紧密衔接,以道路交通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增强城镇组团间的通勤能力,并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城市群的高效连通。

特别重要的是,系统化思想要成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不但要优化要素,更要优化系统,使各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高效接驳,形成有机网络,以网络支撑系统,以系统提升功能。

6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不仅要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

产业布局要按组团式、集约化、园区化的原则作规划,无论是传统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兴产业集聚区,都要按这个原则来办,防止无序扩张。

产业功能的区域配置是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关键,重化工放在哪里、制造业放在哪里、高新技术产业放在哪里、现代服务业放在哪里,都要优先考虑选择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既不能突破资源、环境底线,也不搞粗放式的功能交叉、功能紊乱。

同时,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规划好具有较强承接能力的新兴制造业集聚区。

7 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是“中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规划要指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老城区改造提升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疏解密度。如果改了之后密度更高,加重城市病,那就失败了。二是提升功能。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功能分布不清的状况,注重优化提升各种功能片区尤其是中心商务区(含金融区和总部经济集群、商业区、文化片区、教育片区、会展片区和创意产业片区)的集约功能,促进老城区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优化升级。三是凸显文化。坚持城市个性源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灵魂的思想,以总体规划统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更高水平上保护、挖掘、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四是改善人居。通过危破房、城中村改造,一方面适当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另一方面改善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五是优化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区改造密度和容积率,腾出空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老城区改造要有抽丝剥茧般的过细功夫,急不得,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千万不要刮风,不搞大拆大建。

今后一个时期,广州新区建设的任务不轻,像萝岗新区、南沙新区、亚运村所在的广州新城、琶洲岛、新火车站地区、白云新城,还有将来可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各个城镇的新区以及中心镇,深化规划的要求都很高。这几年广州新区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新经验,出色的典范有大学城、科学城等,要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新一轮新区规划建设中去。其中,新区建设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功能分区,二是环境布局,三是城市设计,四是特色塑造。只要这几个方面是高水平的,新区建设就能够在城市发展流动空间中为广州整体城市形象增添新的光彩。

8 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要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必须推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在科学化方面,就是要特别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规划数字平台和数学模型,把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民主化方面,就是不仅要提倡专业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怎么样做规划、规划成什么样,都要让市民知道,畅通市民对规划的民意表达渠道,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规划最充分地体现市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愿望。

在法制化方面,就是要严格执行规划的法律法规,树立规划的法制化权威,实行强有力的规划依法管理。

9 结束语

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并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落实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增加规划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美学含量、法律含量和市场经济含量。

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上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公共政策、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注重确定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

如何理解城市设计各典型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结合案例分析

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0%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空间布局与城市特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设计师对城市设计的经验不足以及对空间完整性和文脉理解的偏差造成许多城市的空间缺乏特色和魅力,以致“干城一面”。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建筑设计应考虑城市整体形象,城市规划需要文化眼光的涵养。”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对城市环境形态三维空间所做的意象性创作。它的任务是将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与人在其中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并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舒适、安全、方便和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自然与人工、物质与精神、空间与时间、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等的结合,其成果有助于改善城市质量和景观效果。城市设计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40年代才被提出的,但城市设计行为从人类社会早期的简单防御功能到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功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前提和轮廓,其地位举足轻重。

如何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空间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层出不穷,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法,但却使人感到繁杂、困惑,人们希望找到一些基本元素,再通过某种法则的排列组合,达到由简到繁、由枯燥到趣味的一种整体化的城市新面貌。

一、感受空间

何为空间,意大利学者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洞穴、一种中空的东西;空间是一种活跃而积极的东西,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一种现实存在。”当建筑的空间由内部扩展到外部领域,便产生了城市空间的概念。空间有其特定的语言,通过围合与开敞的形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行为的限制与激发,所以空间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心理来感知,如在城市空间中,以步伐度量空间是感受空间的基本方法,人们通过漫步体验空间界面的上升与下降,体验城市空间的真正尺度。城市与单体建筑内部的空间不同,它不仅是一种开敞的视觉体会空间,而且包含了地理空间、人文空间等,因此城市空间涵盖了多种空间意义,具有多种特性:空间的物质属性、生态属性、认知与感知属性以及社会属性。

二、意象元素

城市不仅仅通过建筑而展现,给使用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仅仅是建筑形象。凯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是通过群众对城市印象的认知研究建立的城市设计研究方法。城乡规划编制案例分析题他认为个人对城市的感知和反应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哪些元素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础呢?吉伯特认为,城市中看得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如建筑物、道路、小品、植物、照明;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元素包含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路:城市的骨架。在路网的联系下,城市的可达性提高,城市的空间特性由此一一展现出来。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性,构成城市的简单系统。区: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差别,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边缘:不同地带交汇处就是边缘。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不论大小,既可以是电视塔、摩天楼,也可以是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中心点: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其空间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的认同能力。意象元素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在城市空间设计时,应抓住主要要素点,创造出独特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三、空间句法

句法研究单词组成句子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城市设计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意象元素如何构成城市空间与景观,现在已成为城市空间与景观的具体操作手段,包含城市空间的组成原则和基本理论。

(一)适用原则

舒适性:充分考虑到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规律,研究创造便利、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美:充分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纷繁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借景:俗者避之,佳者收之,可运用添景进行城市空间的再创造。

统一性:与地形结合,对称、轴线、母题、共同的体形、形式与风格达到统一。

(二)基础理论

无论城市设计是要体现城市美学,还是要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组织,或是表现城市的轴线艺术,都要运用其独特的城市构图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础理论。

图底理论:图底理论是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实体与空间的控制与组成,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图底理论可以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联系理论: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各元素的“线路”,强调空间的线性联系,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G-卡伦在《城市的景观艺术》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了“视觉连续”的概念。通过“联系”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以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联系线路可以形成表现城市特征的城市线性空间轴。

场所理论:2O世纪6O年代场所理论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空间理论。场所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占有特定的环境空间,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场所与人和事件相关联,空间的不确定性赋予场所不同的内涵。

四、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问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化反映。主要应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践。

(一)人性化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在这些关系上的道德结构也趋于消亡,而且城市越大情况越严重。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二)文化性

城市在更新中逐渐失去自己的文脉。“城市看不到自己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的轨迹,永远都在浮动,没有根基”。因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深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三)生态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的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地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继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在CitiesbyDesign))-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